邢台市开发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08日 发布机构:开发区管委会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索引号:730240591/2012-00013
邢台市开发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邢台市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是在“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编制的中长期计划,对于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清形势,吃透区情,确定目标,创新思路,抓住重点,制定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规划共分为三部分,十二小结。
第一部分 “十一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一、“十五”期间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管委会带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以党的十六大为指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全党抓经济,突出抓项目,强力抓环境”的总要求,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总量成倍提高,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并完成了两次扩区,为“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全面提升。
2005年,完成全区生产总值8.23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00%,基本实现了近五翻。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4300万元、6.75亿元、1.05亿元,五年分别平均递增68%、120%和60%,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00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86%;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完成16.387亿元,五年平均递增5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2:49:39调整为2005年的5:82:13。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组织实施了畜牧养殖规模化工程。2005年,牧业产值达6000万元,占全部一产总产值的58.8%左右。二是加强了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退耕还林完成800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4%,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调整种植结构,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100万公斤左右。2005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02亿元。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一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投产项目逐年增加。三九啤酒、雪绒纺织、思达电子、新光线材、海龙药业、德兴薄板等30余家企业的竣工投产,拉动全区GDP快速提升。二是方圆印染、华采地毯等技改项目的投产,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三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家增加到20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88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38%,已初步形成钢制品、纺织、板材三大产业。第三产业稳定增长,传统服务业档次不断提高。2005年完成三产营业额6.05万元,三产增加值实现1.05亿元,分别与2000年相比增长11倍和10倍。
——对外开放全面提速,项目建设日新月异。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宁波招商会、中国紧固件协会第6次理事会、温州、台湾、上海等定向招商活动,预计2005年引进资金7亿元,外资200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800万美元。建设项目质量显著提高,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其中:三九啤酒、思达电子、新光线材、雪绒集团、海龙医药、高速护栏、德兴薄板、兴达兽药等较大项目已正式生产,宁波公司、振成公司、安盛(温州)紧固件等公司的建设项目,预计在“十一五”初竣工投产。
——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修编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及分区详规,完善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了公路连网畅通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邮政、宽带、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了中兴东大街百米景观大道,火炬大街、英华大街、新兴东大街、东二环、江一、二、三、四、五、七路等主要道路30公里。新增绿地面积 3万多平方米,亮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为重点,城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基本健全,城市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五年来,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45万个,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610人。全区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发放率达到了100%。农村卫生工作进展顺利,文化事业继续发展,计生民政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卓有成效,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近10万元,有效地维护全区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05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7700元,比2000年增加41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比2000年增加492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已内。城乡市场商品丰富,物价稳中趋降。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宏观环境总体较好,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是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力度加大。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将保持惯性的持续增长趋势,区域经济将在竞争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推进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同时国内资本北上内移,特别是京津冀、环渤海、胶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加大,邢台市处于这几个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合作领域更宽,协作发展空间更大,为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结构、乘势崛起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
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
确定我区“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立足于开发区实际,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新的举措。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会议精神,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发展现代制造业、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建区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集约、绿色、节约、和谐开发区,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北方最大的紧固件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为目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产业拉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人民生活富裕的协调发展新路,从而实现开发区更快更好发展。
二、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今后1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四番,达到130亿元,力争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万元,使全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根据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考虑到规划和发展的连续性,预测“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
——全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35%,到2010年达到4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92:6;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0亿元;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8%,达到4.8亿元;
——引进资金五年累计完成60亿元,其中: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35%,达到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5300元;
——开发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水平明显提高;
——初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解决广大农村看病难问题;
——2010年,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全省水平,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201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8万人以内;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 。
第三部分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关系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从我区实际出发,抓根本、抓重点、抓难点,创新思路,调整政策,取得突破。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必须努力抓好以下重点:
一、突出龙头产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以打造北方最大的紧固件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富裕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落实、在建项目抢进度”的总体要求,明确责任,加强调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完善服务,保证质量,按时按期保证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邢钢线材加工基地”这个龙头项目,搞好项目的谋划、引进、落实、服务工作,做到“谋划一批、在谈一批、落实一批、建成一批”。力争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100亿元,钢制品及相关产业投资50亿元以上。形成产业链接合理,配套完善的钢制品、纺织服装、板材加工三大产业基地,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形成次产业。
1、钢制品产业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培育接续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上产业化转移的趋势,抓住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及产品结构调整相对优势,依托以邢钢为代表的钢铁制造企业以及其线材制品加工基地项目,带动并吸引诸如宁波紧固件、振成紧固件、世通汽车配件等类相关企业进入基地。紧紧抓住国内标准件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工业在2010年前的一个快速增长的机遇,突出中高档标准件这个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使线材制品加工产业朝着“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的方向发展。
预期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打基础发展阶段,2010-2015年是提升产业档次、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两个阶段的实施,使线材制品加工(基地)产业在邢台市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线材制品加工(基地)产业。工业销售收入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线材制品改制能力到2010年达到120万吨;线材制品生产能力到2010年达到150万吨;从业人数达到2010年达到3万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到2010年达到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到2010年达到4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企业到2010年达到6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企业到2010年达到20家以上。建立一个省级或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一个拥有300万吨能力的物流配送中心,建一个国内较大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线材制品市场,同时完成并达到环境保护目标。
2、板材加工产业
邢东板材是全国“四大板材基地”之一,我区现有板材生产加工及相关企业1000多家。安排劳动力就业3余万人,并带动了物流、机械制造、餐饮和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坚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市场扩张”的三大主体战略,重点抓好板材工业提升改造。一是规划新的板材生产园区,逐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迁入,迁新拆旧,重新规划布局,建设绿色环保,整体化、高品质新园区。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引导、协调的职能。积极推动家族式企业的改造,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学习、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板材加工的技术水平,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建国木业、熊猫板材、桂花木业、金鹰、国庆、连华等规模较大、产品档次高、带动性强的板材企业。使之逐步建成年加工原木550万立方米,加工成品板材500万立方米,年创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融热电联供、板材加工、机械制造、木浆生产、家具制造和集散销售为一体的板材工业园区。通过股份制合作、招商引资、更新改造等多种方式,促进板材工业二次起步。扩大并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品位。
3、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业做为一个最贴近于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生产行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依托雪绒纺织、方圆印染、天福针织、华采地毯等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创汇。抓好恒进布业、万隆地毯等项目推进工作,促进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支持和发展后整理及品牌服装类项目,增加纺织服装行业的花色品种,促进产业发展。力争引进项目8—10个,建设总投资达到20亿元。
预期目标是:“十一五”期间,纺纱设备大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4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无接头纱达到90%以上;精梳纱达到25%以上;无梭织机的比例达到15%以上。纺织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000万美元。形成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上下游产品生产、应用产业链。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遵循“科技也是生命线”的理念,积极推进“科教兴区”战略,要把着力点放在强化应用上,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围绕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抓好清华工业园建设,搞好先进模具、高强度紧固件、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子信息、复合光缆、高档面料、纳米技术应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政策、人才、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四方面全方位出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5、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客观需要。要主动适应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服务市场开放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抓住国际上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的大好时机,积极吸引服务业向我市的转移,在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把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放到现代服务业和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上来,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从我区实际出发,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业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开发区行政广场、会展中心、好望角物流等项目,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开发区聚集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甚微,是我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按照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以引进外资和产业转移投资为突破口,以增加产品出口为重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开发区聚集。
1、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国际上一些相对劳动密集的加工业已经并仍在向中国转移,而中国北方包括东北和华北,特别是环勃海地区将取代南部沿海地区成为今后的承载这个转移的重点地区。中国紧固件80%以上产自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该产业在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约问题为邢台开发区迎接国内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十一五”期间以钢制品加工产业为重点,不断加大江浙沪地区的招商力度。以举办招商活动、参加紧固件行业协会、登门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形式,实现招商工作新突破。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国内招商的重点区域;台湾、韩国是境外招商的重点区域;日本、德国是高档标准件招商的重点区域。同时,多面出击、重点突破。立足高起点、瞄准中高档次,产品涵盖所有线材制品,以中高档标准件和汽车零部件为重点。是“十一五”期间线材加工基地招商的方向和准则。
2、努力抓好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引进工作。认真研究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市场发展和投资倾向,利用“外资西进”、“南资北移”、“北京奥运”的有利时机,把扩大利用外资摆在对外开放的首要位置,把引进外资与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壮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水平。要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产业优势,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进一步提高投资的便利程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开发区落户。力争引进资金五年累计完成60亿元,其中: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外贸依存度。“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如:雪绒纺织、宁波紧固件等企业,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改变我区出口长期落后的局面,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提高出口商品质量,降低出口商品成本,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外贸依存度达到10%。
4、广泛“招才引智”,加强在职培训。按照开发区发展需要,下大力引进长远发展所急需的国内外管理和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国际合作与交流。“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力争引进博士、硕士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类高中端人才30名。广泛利用国内外培训机构加强培养、培训,力争开发区管理人员普遍进行现代化管理培训,轮训人数力争达到200名。努力构建开发区人才高地,为加快开发区“十一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我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我区内现有两条国家交通干线经过,“十五”期间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配套设施不完善,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要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升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结构,改善布局,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首先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开发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详规编制,为开发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其次是加快路网建设。在现有“九横九纵”的路网格局的基础上,消灭个别断头路。再次是进一步完善供水、排水、电力、暖气、天然气、通讯等配套设施铺设,使我区配套设施形成环网,确保满足线材基地项目建设需要。力争达到“七通一平”配套标准的基础设施围合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对项目的承载力。四是加快绿化、亮化、美化、硬化等“四化”工程建设。完成中兴东大街、新兴东大街、东二环路等“九横九纵”道路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开发区城市形象和品位。五是全面启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抓好管委会办公大楼、科技文化公园、会展中心、客运枢纽中心及城市楼群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发挥其集聚、辐射和龙头作用,把开发区建成邢台市区域景观亮点。六是积极做好七里河沿岸治理和开发、日产8万吨水厂、4万吨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提高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的供给能力和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继续加强以堤防为基础的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防汛保安水平。
四、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紧凑型工业新区
创建集约开发区,实现集约化发展。一是控制和提高供地标准。“十一五”期间,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提高投入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开发区平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力争高于全省规定的80万元/亩,达到≥100万元/亩,新建项目容积率不低于0.5,成为集约式发展的示范区。二是要注重盘活现有建设用地,鼓励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同时注重对停产、破产和转产企业闲置厂房的再利用,加大土地置换力度。对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项目进行清理、调整和收回。三是结合产业发展和用地实际,大力提倡、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鼓励中小企业租用、购买使用,制定并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建设用于出租出售的多层标准化厂房,制定相应措施增加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面积。严格控制大型房地产和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四是要通过创建集约开发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提高入区项目质量和单位面积的投入产出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区内企业效益,把开发区建成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到“十一五”末,开发区单位面积外资承载量要提高30%,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一倍,单位面积生产总值提高一倍。
五、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实现投资便利化
1、突出抓好环境建设,增强投资磁性。在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培训教育。结合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加大对机关干部培训力度,增强依法行政、人性化服务的自觉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关于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暂行规定》、《关于严肃纪律维护机关人员形象的规定》,切实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实施权力阳光透明运行机制,推行“通透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将职能部门权力运行置于企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强化投诉监督制度,切实发挥“经济环境110”的职能作用,疏通客商投诉渠道,积极帮助客商排忧解难。三是严格案件查处。对违反开发区优化发展环境规定,影响和干扰开发区项目建设的行为严厉进行查处。特别是对阻挠破坏企业正常生产和建设的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以儆效尤。四是完善项目审批首问责任制,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在全面完成全区行政机关ISO9001质量体系的基础上,着手启动开发区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努力创造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环境。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一流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提升和完善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十一五”期间,一是加快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变步伐。压缩政府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积极推行经济管理的市场化和社会管理的市场化,协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的利益关系。二是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化办公系统。建立开发区网络化自动办公系统,基本完成管委会、镇(办)二级政府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三是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抓好机关运行、干部培训、部门考核、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形成。
六、注重环保与节约,创建绿色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绿色开发区,实现“环境友好”。开发区要按照环境友好的目标,树立环境友好理念,以建筑绿色、项目生产工艺绿色和整体环境绿色为核心创建绿色开发区。努力实现集中供热、供气和集中治污体系建设,建立“生态工业园”和“生态企业”试点,全面推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促进环境质量管理,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认真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加大治污力度。重点抓好邢东板厂烟尘治理、污水处理工程等,积极探索长效管理办法,严查秸秆禁烧等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实现项目建设和环境治理双丰收。
2、创建节约开发区,现经济低成本、高效益运行。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是实现开发区更快更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坚持土地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强化项目投资质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形成上下游产品有效利用和“资源—产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率先探索建立在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高效节约的管理制度,并及时总结推广。四是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低成本、高效益运行。
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开发区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妥善解决工业发展与失地农民矛盾,做好失地农民培训和安置工作。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就业体系,疏通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强化群众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建立社会统筹保险所,扩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好劳资各方出现的问题,亲商又亲民,富商又富民,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众支持体系,为项目顺利入区奠定好基础。
1、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功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一是加大中小学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及职业教育,筹建两所标准化小学、一所现代化中学。二是建立健全开发区卫生防疫体系,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全面加强区、镇(办)、村(居)三级计生组织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有效解决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政策外生育整治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之内。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要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障,为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准备。
3、加强信访工作,确保社会稳定。抓好信访工作制度和信访工作网络建设,抓好信访案件处理和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调处工作,严格执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落实《信访工作双向责任追究办法》和《信访工作责任状》,严格督查、严格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将各种信访隐患和苗头控制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4、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完善公安职能。加强社会治安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社会环境治理;抓好矛盾纠纷排查,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继续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投资及项目建设违法犯罪行为和各种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坚持不懈开展同“法轮功”邪恶组织斗争,严密防范打击“法轮功”分子渗透破坏活动。
5、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机构,重点抓好旱、涝、汛等造成的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安全生产等造成的事故灾难;非典、禽流感疫情、食物中毒等造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完善重大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等造成的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企业正常生产。
6、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省、市、区三级安全生产有关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公共聚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经营企业、锅炉压力容器、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的排查、整治工作,防止和遏制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7、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增强公职人员和农村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大对广大群众的法制教育,增强支持和配合开发区各项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防范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
8、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全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开发区精神,倡导诚信经营、诚信服务,构建诚信开发区的社会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群众组织。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户、文明学校创建活动,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9、积极实施民心工程,构筑社会公众支持体系。坚持将实施民心工程放在与项目建设基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切实解决群众得实惠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的是:①解决群众入学难问题;②继续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减半和贫困生“两免一补”优惠政策;③筹建园丁小区,解决教师住房难问题;④建设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提升教育水平;⑤创建基层文化示范点,繁荣乡镇文化活动;⑥建立开发区敬老院,解决孤寡老人养老问题;⑦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解决北厂、东市等村群众出行难问题;⑧解决北园朱庄、南园百泉、前楼下等村饮水难问题;⑨局部推行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⑩加大就业工作力度,转移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以此增强开发区的公信力和支持力,加快开发区发展步伐。
八、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确保决策科学、不走或少走弯路,及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2、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提高总揽全局、统筹协调的能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统一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做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的工作,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
3、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节的关系,深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和技术进步规律,把握生产力布局的新趋势,提高运用市场机制获取资本、技术等资源的本领,使政府的重大决策更科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充分,各类市场主体更具活力。
4、把握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综合运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新时期的社会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进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群众正确看待、支持和参与改革。建立健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从制度上遏止腐败现象的产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监督体制上用最廉洁的行为从事最开放的事业。二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健全配套制度,强化制约监督。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班子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责任,对履责不力、疏于监督、出现问题的不但要追究部门领导责任,而且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的相关责任。三是认真开展党风党纪的警示教育。对党员干部开展党的纪律、坚持党的原则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积极开展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坚持每年召开两次警示教育会。四是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以部门和单位党政一把手为重点,加强权力监督,建立述廉评廉制度,每年科级以上干部要向区委作述廉报告。同时把党内监督与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监督体系。
6、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五个好”镇(办)党委和“五个好”农村党支部创建活动,以“强化基层、集中整治”为契机,认真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大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认真落实“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两委”班子关系,切实推进后进支部转化工作;加强农村先进典型培树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干部目标考核体系,深化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以抓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开展活动为重点,加强机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我区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十一五”发展宏伟蓝图的根本保障。全区人民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依据规划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各自的实际,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的贯彻实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推动规划实施向深度、广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务实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
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